欢迎访问全国传统中医文化国学网!
立秋民俗与养生小招
发布时间:2024-08-07 浏览量:

立秋暑去凉来,是秋天的开始。正如民间谚语所说,“立秋之日凉风至”“早上立了秋,晚上凉飕飕”。立秋的清晨,少了一份闷热,多了一份清爽;到了阳光普照的中午,气温升高,又变成夏天一般,此时若加上一两场雨,暑热、潮湿之感又会渐生;等到太阳下山,温度再次下降。在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的立秋,调养不当容易出现肺部不适、脾胃不适等。下面就介绍一下立秋养生民俗和中医养生小招,帮助大家在此时节少生病、不生病。

立秋民俗特点

立秋吃“渣”

秋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,很多地方的民俗都带有祛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。比如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“渣”(一种用豆渣和青菜做成的食品),因此也有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”的俗语。

吃瓜“咬秋”

天津人在立秋这天吃甜瓜或西瓜,所以当地有“早甜瓜,晚西瓜”的谚语。江苏人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,寓意不生秋痱。浙江等地取西瓜和烧酒同食,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。其实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“咬秋”的习俗,但是每个地方“咬秋”吃的食物又不尽相同。比如山东地区吃饺子,还有些地区吃秋桃,并把桃核留起来,等到除夕这天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,据说可以免受一年的瘟疫。

贴秋膘

从前,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,农活儿太累,消夏的能力有限,常常热得没有食欲,也没有睡意,所以日渐消瘦,没精神也没力气。所以在立秋天气渐渐转凉后,要吃得多一点油水,赶紧补回来。

然而现在情况不同,人们夏天吃冷饮、喝凉茶、吹空调后,脾胃很容易出现寒湿内困的情况,产生身体困重、疲倦乏力、腹泻腹胀等不适。故饮食方面要注重健脾祛湿益气,可以食用山药、茯苓、芡实等。酸味收敛,辛味发散,秋天养收不宜散,应尽量少吃葱、蒜、姜等。

此外,立秋后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因此会出现口干舌燥、鼻腔干燥等不适,可在药膳中适量加入沙参、玉竹、麦冬、百合等养阴润肺的药材。

中医养生妙招

刮痧祛初秋燥火

取穴:照海穴,在足内侧,内踝尖下1寸,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。风府穴,在颈后部,枕外隆凸直下,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。大椎穴,在颈后部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,后正中线上。

操作方法:涂适量刮痧油,刮痧板紧贴于皮肤,斜45度,刮照海、风府及大椎穴处,手腕放松,力度均匀,由上到下,力度由轻到重,以身体耐受为度。

坐功补益虚损

功法:坐位,盘坐。上身前俯,两臂伸直以撑地,两臂分开与肩同宽。含胸,闭住呼吸,耸身向上,重心前移,稍停,还原。如此反复做五十六次。然后叩齿、咽津、吐纳而收功。因躬背时,背部诸阳经得到撑拉,故可振奋全身阳气,达到补益效果。


合作伙伴

Copyright © 2024-2025 全国传统中医文化国学网 版权所有冀ICP备2024082211号-1